浏览数量: 0 作者: dagang 发布时间: 2022-05-27 来源: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
“压减”的对象是无业务、无贡献、无法实现功能作用的“三无”企业,同时也强调了要合理区分、有效管控特殊目的公司、项目公司等。所以,在企业发展前提下的法人户数增加需求,要予以满足,并不在“压减”范围内。
日前,国资委“中央企业压减工作‘回头看’专项行动推进会”明确,为推动中央企业再瘦身、再优化,国资委已印发专项工作方案,启动新一轮央企“压减”(压缩管理层级、减少法人户数)工作。会议强调,新一轮“压减”要聚焦特定企业,因企施策探索有效压减方式。要及时清理无业务、无贡献、无法实现功能作用的新能源行业企业。
新能源行业为何成为央企新一轮“压减”的重点对象?这又将给央企新能源业务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?
小公司数量激增推升央企管理成本
“新一轮‘压减’针对的是所有央企,但不同行业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。国资委已了解各央企的基本经营状况,重点关注对象、重点问题正是以这些基本情况为根据提出的。”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表示,国资委提出及时清理无业务、无贡献、无法实现功能作用的新能源行业企业,意味着央企在新能源领域中存在不少类似问题。
国内某大型央企企业管理部负责人指出,与传统的大型火电、水电、核电项目不同,新能源项目 往往体量较小。“传统的大电源项目有时甚至需要举全集团之力才能顺利完成,但很多新能源项目需要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并不大,成立一个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小公司,几个月就能搞定。”该负责人指出,特别是近年来屋顶光伏、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新能源快速发展,项目零星分散、点多面广,使得相应的企业法人户数迅速膨胀。
上述负责人表示,企业法人户数的增多,必然会增加公司的治理成本。“比如,企业风险控制的难度就会增加。分散的小规模企业有了大央企的背书,会更容易在地方开展工作,但在这一过程中,也容易滋生出一些打着上级公司甚至是‘集团’‘总部’名义越权行事的问题。”
“压减”不会抑制企业正常发展需求
风险需要防范,但需求也确实存在。“我们的业务以建设施工为主,要到某个地方拿项目,大概率需要注册成立新的公司,有时候没有这个新公司几乎就拿不到项目。”某央企工程部工作人员李某坦言,这些新成立的项目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新能源业务拓展、运营管理等确有助益。
“企业增加法人户数的需求是现实存在的。‘压减’的核心目的是清理低效、无效的资产,防止在某些行业内无序扩张。‘压减’是为了企业更高效地发展。”许保利指出,“压减”的对象是无业务、无贡献、无法实现功能作用的“三无”企业,同时也强调了要合理区分、有效管控特殊目的公司、项目公司等。“所以,在企业发展前提下的法人户数增加需求,要予以满足,并不在‘压减’范围内。”
在企业管理层级方面,前述国内某大型央企企业管理部负责人也强调,要以增强企业活力、降低管理难度、提升综合效益为标准,梳理管理链条和流程。“压缩层级是表面上的结果,本质上是为了益于企业发展。”
“有些企业为了便于在县城甚至乡镇开发新能源项目,会将相应的工作下放给在当地既有的基层电厂。这些电厂熟悉当地环境,便于开展工作,这样的操作有其合理性。但在开展新业务的过程中,不免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架构。有的要增加管理层级,有的会新注册一个同一层级的投资主体,但其实都是同一班人马在做事。”上述负责人表示,在新一轮“压减”过程中,关注并妥善处理好类似情况,做到既不增加企业的管理负担,又能有效推进经营业务。
事实上,“压减”工作的有效推进正在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。据国资委消息,自2016年“压减”工作开展以来,中央企业累计减少人工成本449亿元,减少管理费用368亿元;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4.6万元/人增加到67.9万元/人,提升比例超过52%。中央企业法人单位户均资产从9.52亿元增加到13.99亿元,户均收入从4.4亿元增加到6.72亿元,户均利润从0.23亿元增加到0.45亿元,增幅分别达47%、53%、96%。
杜绝粗放扩张考验企业管理智慧
据悉,央企新一轮“压减”工作的总目标是:下决心清理退出一批企业、优化整合一批企业、重点监控一批企业,进一步减少法人户数,力争将中央企业集团公司管理层级控制在4级以内、大多数企业法人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。
日前,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“中央企业压减工作‘回头看’专项行动推进会”上明确表态,公司力争今年实现法人户数0净增,计划压减法人164户。同时,公司将加大新能源产业管控力度。坚决清理退出空壳公司、项目推进无望公司,通过设立分公司、探索“一市(一县)一法人”、建设大基地大项目等方式,控制新能源企业法人户数过快增长。
“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,未来,我国的新能源行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,央企也势必会投入到这样的发展浪潮中。那么,如何把握好新一轮‘压减’对新能源行业的要求?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杜绝粗放扩张、提升整体运作效率?”前述负责人指出,这些都是央企需要面对的问题,也考验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智慧。